读书文摘谈古说今

“平易近人”本非形容人态度谦和

人围观  作者:郭灿金  2016-03-17 
标签: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及人物故事

周公与伯禽 资料图

本文摘自:《天津日报》2015年11月9日第10版,作者:郭灿金,原题:“平易近人”有演变

现在形容人态度和蔼可亲,使人愿意接受时,人们经常用“平易近人”一词。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平易近人”这则成语原指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归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到那里去,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

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情况。周公很不满意,向他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在这以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来报告在那里的施政情况了。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

周公听了伯禽的汇报后,不由叹息道:“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意思是说,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

从典故来看,在征服了某地之后,政策“平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近民”,这是出于政治需要。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对此有过精彩的评论:“对于被征服的地方,如果想要保留,那就采取两种手段——第一种就是把旧君的血统灭绝;第二种就是不改变法律,也不改变赋税。”马氏所指出的第一种手段过于残酷,而第二种手段则与中国古代开国君主的政治策略一致。

但是,“平易近人”后来演变成为形容人的态度谦和,这和当初表达“平易的政治策略”的意思相差得就有些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郭灿金的诗词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