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清词三百首

狱中题壁

人围观  作者:谭嗣同  2016-10-15 
标签: 题壁诗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谭嗣同就义

  「译文」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注释」

  张俭(jiǎn): 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邓太后不放心,派人来检查,杖根装死达三天,眼中生蛆,太后相信他已死,不再检查,杜根终于逃亡隐伏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出奔;

  留:指谭嗣同自己。

  「赏析」

  《狱中题壁》选自《谭嗣同全集》,这首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望门投止”,意思是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谭嗣同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诗的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句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另一种说法是,去指自己以流血醒世人而去;留指康梁有为等人通过逃亡等办法,留在人世作斗争(也有的人认为留指大刀王五)。

  《狱中题壁》诗中“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谭嗣同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上一篇 下一篇

谭嗣同的诗词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