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翻译」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诗经赏析」
《二子乘舟》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邶风》的第19篇,是一首送别诗。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卫宣公的夫人宣姜《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的诗,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送别诗,即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二子乘舟》全诗2章,每章四句,写送别二子的情况,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京剧的传统剧目《二子送舟》
《二子乘舟》是京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是一部传统戏,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此剧根据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情节编写。一九三五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老生应工,全剧共十四场,是一出悲剧色彩浓烈的大戏。初演时场子较多,需三个小时。一九五六年在沈阳市文化局举办“久不上演剧目展览周”期间,唐韵笙对剧本作了重新整理。一九六二年在全面整理唐派剧目时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此次编入的剧本是一九六四年的修订本,其中第十一场“赐死”及第十三场“乘舟诀别”片段说明由周仲博提供。
《二子送舟》京剧的主要剧情是:卫宣公纳父姬夷姜,生子急子,后为急子聘齐宣姜为妻,见其美,遣急子伐宋,乘间纳媳为妃,生公子寿及朔。公子朔拟害急子,于急子使齐途中暗使人刺之。公子寿往救,用酒灌醉急子,代之前往,被害,急子醒奔至,亦为所杀。
◆卫宣公和宣姜的故事:
西汉初年刘向《新序》写到:“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急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讲的就是春秋时期卫宣公与“母妃”夷姜乱伦生子,后霸占此私生子(公子急)之妻宣姜的故事,卫宣公与夷姜、宣姜及三个儿子之间发生了太多有趣的故事。
卫宣公(?—公元前700年),姬姓,卫氏,名晋,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五任国君,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
公子晋早年在邢国作人质。公元前719年,公子晋另一兄弟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公元前719年,石蜡平定州吁之乱后,从邢国迎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
卫宣公在位时,屡与郑、郕等国发生战争;曾在齐僖公调解下与宋国讲和,并和齐僖公在蒲地会谈;同齐、郑、宋三国在恶曹举行会盟。
当初,卫宣公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儿子公子伋(一作公子急),卫宣公便把公子伋托给右公子抚养。卫宣公很宠爱夷姜,因此将公子伋立为太子,并让右公子教导他。
后来,右公子替太子伋迎娶齐国女子宣姜为妻,还没有成婚。然而卫宣公看到宣姜长得漂亮,喜欢宣姜竟自己把她娶过来,并再替太子伋娶另外的女子。卫宣公得到宣姜后,宣姜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一作寿子)和公子朔,卫宣公让左公子教导他们。
夷姜因此失宠,上吊自杀,夷姜死后,宣姜和公子朔一同诽谤太子伋。卫宣公自从夺娶宣姜后,心里开始厌恶太子伋,总想废掉他。当卫宣公听到说太子伋的坏话时,非常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齐国,指使强盗拦在卫国边境莘地等着,交给太子伋白色的旄节,而告诉莘地的强盗,看见手拿白色旄节的人就杀掉他。
太子伋将要动身时,公子寿知道公子朔仇恨太子伋,而卫宣公想杀掉太子伋,于是对太子伋说:“边境上的强盗看见你手中的白色旄节,就会杀死你,你可不要前去。”并让太子伋赶快逃走。太子伋不同意说:“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而求生,如果世界上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就可以逃到那里去。”等到太子伋临走时,公子寿用酒把太子伋灌醉,然后偷走太子伋的白色旄节。公子寿车上插着白色旄节奔驰到莘地,莘地的强盗看见来人果真手持白色旄节,就杀死公子寿。公子寿死后,太子伋赶到,对强盗说:“应该杀掉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强盗一并杀掉太子伋,然后报告卫宣公。卫宣公于是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