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汉乐府诗

思友诗

人围观  作者:梁鸿  2015-08-19 
标签: 乐府诗 思友诗梁鸿

  鸟嘤嘤兮友之期,

  念高子兮仆怀思,

  想念恢兮爰集兹。

  「注释与翻译」

  (1)嘤嘤:象声词,形容鸟叫或低而细微的声音。期:盼望,希望。

  此句是引用《小雅·伐木》中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后人常用“嘤其鸣矣”比喻需要意气相投、志气相同的朋友。

  (2)高子、恢:都是指高恢。

  (3)爰:于是。集:聚合,会合。兹:此。

  「成语:举案齐眉」

  梁鸿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与妻恩爱,举案齐眉,后来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汉代诗人梁鸿

  「赏析」

  《思友诗》是东汉梁鸿创作的乐府诗,梁鸿是具有反抗性的进步先行者,诗中展现了他的内心孤寂之感与对未来的热望。全诗每句七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有骚体之风。

  《思友诗》是梁鸿离开故乡东游前所作,梁鸿同高恢一样,都是不满当时政治黑暗,有进步倾向的文人。高恢少好老子,老子虽然“清虚以自守”,但“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高恢绝意仕途,用隐居来对抗社会的黑暗,而梁鸿还想找机会施展“欲尽人力以救世乱”(鲁迅语)。

  《思友诗》第一句“鸟嘤嘤兮友之期”是引用《小雅·伐木》中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意思是那鸟儿还要求朋友,何况人呢?后人往往用“嘤其鸣矣”比喻需要意气相投、志气相同的朋友。“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有点类似梁鸿离乡东游。梁鸿要到一个陌生的异域去,精神上当然不免有孤寂之感,所以发出期望友声的呼唤是非常自然的。

  第二句“念高子兮仆怀思”是具体说明梁鸿寻找的不是一般文友,而是像高恢这样不满政治黑暗,有进步倾向的文人。“怀思”包含诗人深深的感慨,在当时高压的氛围中是不大可能听到抗争之声的。

  第三句“想念恢兮爰集兹”是重复咏叹诉说。诗人并不是说要回到华阴山中高恢身边去,或要高恢和他一起离东游。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再见面,诗人是坚信在陌生异地也会有不满社会黑暗的像高恢这样的人士。所以“爰集兹”——停留在这里,希望结交、会合高抗之士,在沉寂的社会中共同发出抗争之声。

  所以《思友诗》展现了东汉时期像梁鸿这样具有反抗性的进步先行者的内心孤寂之感与对未来的热望。初唐诗人陈子昂有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同一的主题。只要这种社会环境依然存在,这种主题的诗歌就会不断出现。如果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继承了梁鸿的《思友诗》,未免武断。但可以说两者在思想情调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陈诗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深刻,而梁鸿的《思友诗》却是同类主题思想中最早出现的一首。
 

  「诗人简介」

  梁鸿,字伯鸾,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出生年月不详。梁鸿家贫博学,曾放猪于上林苑中,后与妻子隐居霸陵山,以耕织为业。梁鸿因事路过洛阳,见宫室富丽,于是写下《五噫歌》,抨击统治者的奢侈,感叹人民的劳苦。汉章帝读了《五噫歌》后,非常不满,梁鸿只得更名换姓,避居齐鲁。后来梁鸿前往吴地,居于廊下,替人做舂米。每当梁鸿回到家中,其妻就会举案其眉,奉上饭食,表示敬爱,后世传为佳话。迁居吴地后不久,梁鸿病逝。梁鸿的代表作有《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梁鸿的诗词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