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摘海棠书评

李安:我真的只会当导演 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人围观  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  2016-11-24 
标签: 读书笔记

   李安: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服兵役时期,在嘉义刘家昌拍片地点留影 

    三年以后,我醒来第一眼便能看到自己的床头,李安导演的新版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静静地躺在那里。开本小巧,装帧精致,紫色封皮,“Thank you movie god”烫金字眼,护封上还有李安那个写满生活跌宕的招牌式微笑。这让我忍不住想要对这个清晨道声“早安”,也让我想起在那个并不遥远的下午,我和主编王菲菲第一次聊到这本书时的情景。

  

   菲菲是李安的忠实影迷。除了是忠实影迷,她还怀着一个女性对一个男性异于常人的才气和人格魅力的天然的崇拜感。当然我也是,但我进入出版行业资历尚浅,胆子尚小,没想过能够把这种天然的崇拜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得这么紧密。菲菲说:“身为出版人,能够做李安的书,是多年后都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这句话打动了我,甚至让我重新回想了好几天。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平乏无奇的宣言,可它恰能点燃一些人心中理想的种子。几个月后,当这本书的出版工作频频处于困境之时,我向设计师马仕睿说了这句话,我也向李安导演的助理李良山先生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没有换来嘲笑,而是赢得了更多的力量,在最艰难的时候攻破了人与人之间有如巴别塔式的隔阂。我想,是因为在某些对信念的解读上,我们是一类人吧。

   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这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我和菲菲早就各自买了一本。对内容的认可,对编著者张靓蓓的文笔,我们毫无分歧,一致叫好。细细算来,版权快到期了。再上网一查,国内三大主要网上书店(亚马逊、京东、当当)基本都缺货。上豆瓣一看,这本书的页面还持续不断有人在点“想读”。“想读却买不到”,是2012年上半年《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读者市场状况。其实,很多经典书都有这样的尴尬状况。有些是因为“叫好不叫座”,读者买得少,零售商进货进得少,出版社不想积压库存,自然就印得少。有些是因为版权到期,读者群发生变化,阅读方式也丰富了很多,往日轰动的畅销书今天乏人问津,鲜有出版社愿意再版。而且,再版总有些“炒冷饭”的嫌疑。明明我们的初衷确实是不想让经典图书在市场上消失,可是,卖不好,被人嘲笑“冷饭冷矣,能复炒否”;卖得好了,又有投机之嫌。莫非真是“十年一觉出版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虽然“想读却买不到”的市场状况让我们看到机遇,可是再版这本书还有几大难点:1、当时是2012年2月,李安继2007年《色,戒》之后,在国内已经沉寂了5年。2009年《胡士托风波》虽然也频频获奖,但在国内却并无太大动静。在资讯更新如此迅速、关注热度眨眼即逝的都市,读者还记得那个隔海隔峡的李安吗?2、李安的电影生涯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的是2002年以前的李安和他的电影,仅到《卧虎藏龙》止。他最负盛名的《断臂山》《色,戒》等都没有收录。“内容旧”这个硬伤,要怎样才能解决?

  

   还有第三个难点。当然,后来证明了这第三个难点是我庸人自扰,但我还是很想拿来一提。作为中信出版社“时尚工作室”的编辑,我能把握好李安传记这个无论跟“时尚”还是跟“生活”都稍稍有些远的题材吗?书的装帧效果会不会太都市?太浮华?太轻佻?我是个习惯把困难想在前面的人,不是给自己找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想要计划周密,以便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我的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担心什么呢?李安就是最大的时尚!”说得多好,李安就是最大的时尚!

  

   刘瑜老师有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不经意间,人很容易把自己和世界想象得过于狭隘。其实,胸中笃定,必见辽阔之地。

   《饮食男女》中有句很经典的话,“人生不是做菜,不能等料齐了再下锅。”做书也是如此,永远不能等完美无缺了再动手。菲菲和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商定好了,做!我们兵分两路,她负责在选题会上说服领导,我负责查找相关资料。那是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几个字,找不到太多信息,但制作挺大,还是3D电影。我马上找来扬?马特尔的原著小说,一口气读完,半天说不出话来。柴静在采访李安的时候也提过这本书,她说,她在2007年看的这本书,看完后跟朋友说,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区别,像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这跟我当时读完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完全无法想象,有声、有色的电影该如何去表现书里近乎沧海横流、宇宙洪荒的场景。这部未知的电影让我充满太多好奇,我选择相信李安。没多久,社领导也选择了相信菲菲,相信我们这个团队。于是,漫长的版权谈判之路由此拉开。

  

   关于版权谈判的过程,我并没有参与,也不知情。我所知道的是,在此期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国上映了,不少观众大呼神作。我去看了,菲菲也去看了,她更伟大,她怀着六七个月的身孕,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电影院一边瞪大双眼追踪每一个细节,一边用准妈妈的手抚摸着肚子里微微受惊的宝宝。

  

   2013年春节前夕,版权部的同事霍芬从台北书展带来好消息:同意授权!而此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国际的票房和口碑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大家将目光盯准了2月25日奥斯卡奖颁奖礼。而对于出版社,时间成了最大的敌人。我们能在2月25号把书赶制出来吗?这看起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本普通书正常的制作周期,至少要2个月。更何况是这么重要、这么经典的书。难道再版一次,仅仅意味着换个封面就原封不动地拿出来吗?这是否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呢?

   如果说2013年春节成了我们真正的年关,那么2月25号这一天简直让人悲喜交集。此时,菲菲刚生完孩子,尚在月子里,还是给我发了一个又一个短信询问、建议、指导。而我则坚定地守在电脑前看奥斯卡奖的同步直播。李安拿的第一个奖是“最佳摄影”!快,微博!第二个奖是“最佳视觉效果”!快,微博!最后,“最佳导演奖”要颁发了。我紧张得有种眩晕的感觉,似乎时空倒错,我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新闻工作。速度!效率!精准!终于,真的是李安。我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那一刻,把书抛到了脑后,把码洋抛到了脑后,把这个封闭大楼的办公室里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尘埃抛到了遥远的星球。

   可是问题马上来了,大家又记起了李安,可是书呢?什么时候出来?

   在2月25号这一刻来临之前,我们按计划将书的准备工序完成了2/3: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作者不打算撰写新内容。为了攻克“内容旧”这一硬伤,我们决定加入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宣传期间,柴静和陈文茜对李安的采访手稿,并很快得到两位的授权认可。另外,张靓蓓女士也为再版重写了序,还非常努力地找到了台湾“中影”,请他们提供不少李安未曾曝光的电影剧照和生活照片。其中还包括李安唯一一次在自己电影中的出镜剧照,也就是《喜宴》里的客串角色。

  

   其次,邀请图书装帧设计经验丰富的马仕睿担纲再版《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设计师。马仕睿被我们戏称为“京城名设”,其实何止“名满京城”,他在圈内早已赫赫有名。我们相信他对李安也是神交已久。早在拿到版权之前,马仕睿就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做小开本,也就是正32开。文库本多采用这个开本。人物传记常用的16开,虽然几乎形成了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并不易读,翻阅的手感也差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书店陈列时非常抢眼,有气场。但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字字句句都很耐读,更适合走经典路线;第二,做精装。理由同上。经典路线之必需。

  

   我很快同意了他的要求。那时候时间还没紧迫到让人抓狂。我们还沉浸在手工作坊式的精雕细琢的构想当中。

  

   春节刚过没多久,马仕睿将他设计的第一稿封面通过QQ发给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躲在QQ背后的他一定拈须微笑(虽然他的胡须没办法拈起来),耐心地等待着我暴跳如雷的反应。我没有暴跳如雷,但跟每一个看到这个封面的读者一样,我心里堆满了无数的问号。这是在开玩笑吗?

  

   封面上的李安眼神抓人,让我不敢直视。头像大到快要冲到边框外面。腰封上的文案压在人物的脸上。摘掉腰封,封面没有一个字,了无痕迹。

   面对我连珠炮似的问题,马仕睿告诉了我他的想法:1、这张照片摄于1994年,与全书叙述的李安在年份上(2002年以前)相吻合,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状态,从容又紧张,纯真又世故。这张照片,没有那个时期的李安导演不该有的疲态,与读者看完全书的感觉更贴近;2、这张照片是设计师邀请李安进行棚内拍摄,品质比一般新闻照片精良,设计大方坦荡,清除一切挂碍,着重强调图书内容的坦诚和真实,所以采用“面对面”的设计,把腰封去掉后,整个封面没有一个字,也没有多余的元素,让真实的李安直接面对读者。

  

   最后,马仕睿说:“我设计这个封面花了两天时间,你得盯着它看一天,才能下判断。”

  

   我接受了“盯着看一天”的建议。起初只是为了对得起他的辛苦。

  

   一小时,两小时……最后,看顺眼了。

  

   还越看越有味道。

  

   我以为我自己太不坚定。发给很多朋友、同事看。结果一样。从暴跳如雷到越看越顺眼。也许真像马仕睿说的,经验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审美经验。

   我又试着换了好几张别的看起来更“美”的照片,离“传神”二字相距太远。大家也都不满意。

   这时候,我已经很清楚,是时候用这个封面,与李安本人对话了。

   3月1日,奥斯卡奖的热度还在持续,国人还在为李安疯狂,这时,《十年一觉电影梦》内文和封面设计稿全部完成,于晚上10点49分从我的邮箱发出,在一眨眼的瞬间进入了张靓蓓女士的邮箱。我关掉电脑屏幕,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在我敲过数亿次的键盘前,轻轻地趴着睡了会儿。忐忑,有梦,心神不宁。

  

   张靓蓓女士现任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她特别热心,迅速对送审的稿件做出了回应。她希望能给她一点儿时间,对书稿进行再次核对,特别是附录“李安导演作品年表”部分,涉及到庞杂的预算、演职人员、参展记录、获奖数据等数据,第一版就多有错漏,再版又增加了《色,戒》、《断背山》、《胡士托风波》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四个部分的数据,一不小心就会有差错。同时,她需要把内文和封面递给李安导演亲自看一看,因为封面涉及到他的肖像权,内文也需要他亲自审订,才能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一手资料。

  

   张靓蓓女士学者式的细致和严谨让我很感动。可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媒体找上门来,读者打电话过来,销售发行部门同事焦灼地敲敲我的办公桌,他们都在重复问同一个问题:书什么时候出?我甚至想过一个速成法:放弃精装,改用平装。因为平装的工期比精装快多了。

   一时间,目光聚焦,眼球集中。责任大到我没法做决定。我只能向领导求助。慢,还是快?抢时间,还是按部就班?赚快钱,还是内容为王?

   我不知道如果不是身在中信出版社,如果不是和潘岳总编辑、蒋蕾副社长的一席“密室”谈话,《十年一觉电影梦》最后会以什么样的形态面世。但回过头想想,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我们最后决定选择尊重做书的初衷,坚持精装,坚持苛求到极致的纸张,坚持对内容的严谨修改。就像陈氓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十年一觉电影梦》2月25日在三大网站已经开始预售,并按惯例在页面上通知了预计发货时间,是在一个月后。而决定“三大坚持”后,要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1、预计到货时间推后,需要向读者致歉并解释;2、具体什么时间上市,我们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李安导演正在拍摄美剧《Tyrant》,时间非常紧张,什么时候能把年表部分核对完,什么时候能看到封面,并给出意见,都说不好。

   这时,这本书的初稿封面在各大媒体、网站以及微博都曝光了,有称赞的,但不出所料,更多的是骂声一片。对于读者的接受度,我早有预期。但是,我相信也认可马仕睿的设计理念。所有的审美磨合都是必经之路。这个封面也引发了一些读者对中信出版社的非议和质疑,认为太功利、太投机,也有些人认为在消费李安。我觉得委屈,更替马仕睿和中信出版社委屈。但仔细想了想,不用急着辩驳,花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是真正的“行动派”。引用现在网络上最红的那句话:笑骂由人。

   3月22日,李安导演的助理李良山先生身在纽约,他给我回复了一封邮件,时间是在凌晨2点零6分。邮件很简单,两个意思:第一,李安对这张照片感觉not comfortable,第二,对封面文案的最后一句话也感觉not comfortable。我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并对自己说:亲爱的,你要处变不惊!李良山先生在信中留下一句话,让我很欣慰:Let’s talk。他还询问了我的电话以及适合通话的时间。

   Any time!必须的!

   第二天下午,李良山先生给我来了一通电话,认真解释了李安导演的想法。照片眼神过于sharp,文案中那句“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也稍显偏颇。我们迅速讨论了下修改方案,决定使用这本书2002年台湾繁体版的封面照片,并重新加以设计。两句评论性的文案去掉,干干净净,质本洁来还洁去。

   两天后,马仕睿拿出了第二稿封面。

   次日一早,马仕睿又拿出了三种方案,并加上详细工艺。每种方案都有好听的名字和专业的解释,第一种叫素字方案,第二种叫中国传统色系方案,第三种叫原图方案。对于色彩的名词更是丰富,群青,鸨色,萌黄,丁子茶……

   最后,李安选择了素字方案,也就是我们最后看到的定稿。这也是我们大家都很认同的一个封面。素雅,朴实,文艺,依旧了无痕迹。

   而同时,张靓蓓女士也在逐一翻阅李安导演的电影片头片尾字幕表,对年表的每一个数字进行非常详细的核查,并反复和李安导演及李良山先生确认。台湾时报文化是《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台湾繁体版出版方,版权部的李怜仪和主编李清瑞也一直在多方之间周旋,做了非常高效、及时、细致的沟通。有一次,清瑞急着给我传输一个非常大的文件,邮箱一再接收不到,她甚至想办法请来了一个大陆朋友,用QQ邮箱传了过来。事后我们还感慨,QQ邮箱真是太好用了。感谢马化腾。

   这一连串不喘气的沟通过程,让我有如身临美剧《24小时》,每个人的一分一秒都在向同一个目的推进。没有借口,没有猜疑,没有故意刁难。李安整个团队有问必答,张靓蓓女士一丝不苟,台湾时报文化办事滴水不漏。得知预售时间推迟,可能引发读者不满后,李安本人特别在意,还亲自询问读者的情况。每个人,包括李安导演在内,出发点都是同一件事:我能为这本书做点儿什么?

   清明假期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5日,我在长沙,暴雨如注。台湾的各位朋友们也在休着清明假期,只是不知她们是否也赶上了雨纷纷的时节。纽约传来消息,一切ok!

   我在长沙的一间旅馆的床上跳了几跳。

   我马上给这本书往来邮件长达2个月的dear all发了一封难以言表的邮件,感谢努力,感谢包容,感谢信任。我想马上飞回北京,飞回那间堆满了书的办公室,告诉责任编辑段明月,2个月反复的修改修改修改,很值得。我想告诉正在休产假的菲菲主编,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努力直到获得成果,就像生孩子,以一个母亲的心情,辛劳堆成山,成就一瞬间。但就为了这一瞬间,很值得。

   而事实上,成就真的是一瞬间。在下厂、印制过程中,无数琐碎的状况不停地扑面而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一个期望走向成熟的出版人,是会学着在各种繁乱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逻辑。那就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全力保持高效、零障碍沟通。

   以及,内容为王。

   李安: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我们的内文纸用了上等的轻涂轻质纸,封面用了上等的拉菲纸,环衬用了上等的大地纸,精装壳面用了上等的荷兰布面包装,摘掉封面和腰封后,干干净净,只在书脊处采用了压凹技术突出书名。每一个细节,都力图凸显一个出版社、一个设计师的用心和专业。

   三年以前,我带着二十多年的世事经历来到中信出版社。我猜,李安导演当年也许正在3000人的大海选中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寻找男主角吧。那时,我渴望成为专业的出版人,李安则想成为3D电影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根据“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们都需要花大约一万个小时来练习。我这一万个小时刚刚拉开征程,而李安的一万个小时,已经收到了全世界瞩目的成效。

   他这神秘的“一万个小时”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十年一觉电影梦》的迷人之处。

   蔡康永说,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实现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可以让我看到,自己与李安之间,相差多少“一万个小时”。

   (文章图片皆来自《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

  

  

上一篇 下一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词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